莆田第五中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材料【2023年第11期】
浏览次数:    时间:2023-11-16 08:50:09

窗体顶端

【材料一】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从十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阐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时代答卷,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是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指引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出了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新话,回答了前人没有回答过的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阐明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建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指引百年大党开辟自我革命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提出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正风肃纪激浊扬清,以“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经过艰苦努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对世界政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之治开创新局面、推动中国之治形成新气象,我们党和国家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世界政党史上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成功经验。这一重要思想,以高度历史自觉为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注入强大理论信心、必胜决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这一重要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学习借鉴,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的重要来源。国际社会掀起“向东看、学中国”的热潮。世界观察中国的视角从重点关注建设成就,拓展到重点关注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原因和“制度秘诀”。

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涵盖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以“十三个坚持”系统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入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这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关系。

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鲜明宣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有效路径。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清晰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和关键举措。

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这科学揭示了我们党历经挫折不断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的制胜密码。

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这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和党的力量的坚实依托。

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这明确了新时代怎样才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选用好干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标准和重要原则。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这明确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这确立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目标思路。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这展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标本兼治的战略考量。

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制约的一条新路。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需要我们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更加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这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

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深刻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使得管党治党千头万绪的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抓手。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深入学习。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持之以恒的全面深入学习,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化研究阐释。要坚持“两个结合”,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研究基础上,讲清楚“十三个坚持”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立论依据、内在逻辑,推进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实践,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观点,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推动贯彻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特别要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实际工作。全国党建研究会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发挥好高端智库作用,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形成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建研究机构和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找准结合点,围绕党的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为推动实践基础上的党建理论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

【材料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兴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造福世界人民。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与文化底蕴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文化底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深刻的思考,认为“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二者对立统一。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会在“人化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提供了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名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求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中“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观念。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不少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智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政策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健全有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3.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巴黎气候协定》的通过、生效和落实上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纳入中非“八大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共享中国生态红利。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同各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这些都彰显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决心与担当,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球性统筹、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调,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必将为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材料三】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江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江西的特色和优势,着眼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新要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和省长叶建春陪同下,先后来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

  1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九江市考察调研。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习近平登上琵琶亭远眺长江,冒雨沿江堤步行察看沿岸风貌,仔细询问长江水位、水质、航运、防洪、禁渔等情况,听取当地崩岸治理、航道疏浚、岸线生态修复等工作进展介绍。习近平指出,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习近平随后乘车来到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他走进公司生产管控中心控制大厅和检验计量中心实验室,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对企业开展科学检测、严格排放标准等做法表示肯定。习近平强调,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

  实验室外,企业员工们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希望你们按照党中央对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坚持绿色、智能方向,扎扎实实、奋发进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11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先后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饶有兴趣地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随后,习近平来到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考察了直升飞机总装车间和试飞站,详细了解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的情况。他指出,航空装备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

  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这里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植被多样、生态良好。习近平详细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村广场上正在“晒秋”,一排排晒盘盛满红豆、玉米、辣椒等,格外喜人。美术学院师生正在采风写生,习近平驻足观看,同他们亲切交流,鼓励他们打好扎实基本功。得知当地发展特色旅游、茶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习近平十分高兴。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

  离开村子时,村民们热情欢送总书记。习近平亲切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1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江西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习近平强调,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要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贸中心。做大做强都市圈,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吸引力。发挥生态优势和传统农业优势,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推进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实施,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乡风建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抓好办成一批实事,让群众看到新变化。

  习近平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帮扶。

  习近平指出,要总结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要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主题教育中央第八巡回指导组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

【材料四】

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

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月23日下午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国工运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首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会工作实现全方位进步。过去5年,广大职工群众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工作中,展现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深化工会系统改革,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对工人阶级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工会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党中央是充分肯定的。党中央对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寄予殷切期望。

  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地、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不断增强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牢记“国之大者”,找准工会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工会系统落实落地。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工人阶级始终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习近平指出,要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要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要体现在亿万劳动者身上。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着力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重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引导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习近平指出,要继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要健全已有的组织基础,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要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工会干部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服务职工本领,真心实意为职工说话办事。全国总工会要带头加强自身建设,当标杆、作表率,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政治机关。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工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工会干部,重视培养和使用工会干部。要注重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及时研究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遇到的重要问题,支持工会创造性开展工作。各级政府要发挥好政府和工会联席会议作用,积极帮助工会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中国工会十八大有关情况和未来5年工会工作安排作了汇报。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徐留平、杨宇栋、高凤林作了发言。

  石泰峰、李干杰、李书磊、陈文清、刘金国、王小洪参加谈话。

【材料五】

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专题调研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杭州、宁波、湖州、金华等地实地走访,广泛接触各级党政干部、基层群众、企业负责人等,与20年来亲历见证“千万工程”的老党员、老支书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与长期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深入交流,并委托相关单位到嘉兴、丽水等地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总的感到,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亲自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实施“千万工程”指明了方向。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着“千万工程”,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强调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20年来,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淳安县下姜村老党员姜祖海动情地说:“当年我听总书记的话,在全村第一个建沼气池、第一个开农家乐。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幸福,我们最感恩的就是总书记!”

  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主要有以下突出成效。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调研中不少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巨大变化,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金华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嘉兴市同志讲,“当年总书记乘坐101路公交车调研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现在老百姓乘坐101路公交车见证城乡风貌的巨变、触摸城乡融合发展的脉动”。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全省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打造出“衢州农播”、丽水“农三师”等一批人才培养品牌。义乌市李祖村引进农创客200余人,带动创业就业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当地一位归乡农创客感慨,“水土好、梨才好,我做的梨膏糖卖得也好”。四是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宁波市基层干部谈到,“实施‘千万工程’以前,有些村级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现在村‘两委’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有了威信,老百姓信得过”。五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杭州市小古城村村民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经常有‘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放下筷子就想去”。六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各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千万工程”不仅对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2018年9月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既绘蓝图、明方向,又指路径、教方法,到中央工作后继续给予重要指导。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

  (三)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四)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地点一般选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六)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构建农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通过打造“美在安吉”、德清“德文化”等区域性品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崇德向善。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专门部署智慧文化、智慧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活力高地。

  三、经验启示

  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20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三)必须强化系统观念,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实践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系统摆布城乡关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学好练精这个基本功,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践证明,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六)必须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必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尤其要注意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倾向,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编辑:吴圆方 处室审核:王渊 校级审核:黄家红
新闻图片

主办单位:莆田第五中学 闽ICP备05007000号-1

学校信箱:ptwzbgs@163.com   邮政编码:351100

学校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棠霞街21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