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读分享第八期 - 教学教研 -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第七章)
情境化策略
本章框架
第一节 情境化的意蕴
1.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在知识的情境中,知识是活的;脱离特定的情境,知识就是死的。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值,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发自己对事物的原初性的感受,表达身体对事物的体验,激发他的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究事物的渴望和能力。
3.知识只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因此,构建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实验、思考、建构)的认知路径,是知识通向素养的必然要求。
4.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如下特质与要求:(1)基于生活(2)注重形象性(3)体现学科特点(4)内含问题(5)融入情感。
第二节 情境化的具体策略
根据情境创设依据点的不同,把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联系生活创设的情境。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情境,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解决问题的真能力。
二、通过实物创造的情境。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模型、标本、教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三、通过图像创设的情境。图像是一种直观教具,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等。
四、通过动作创设的情境。这里所强调的动作,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演示),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
五、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读者的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
六、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的情境。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实现其价值。
七、通过背景知识或场景创设的情景。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和思考往往无法进行。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
八、通过问题创设的情境。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
撰稿:林雪芹 蔡颖丹